以看见为主题的作文400字
地动山摇的那一刻,你正在甜甜的睡着。你长长的睫毛和嗫嚅的嘴角告诉我:你正在成长。可是此刻,头顶上不断地落下楼顶断裂的灰尘,耳边都是建筑物轰然倒塌和人们惊恐的叫喊声。你躺着的婴儿床随着大地剧烈地摇晃着。我突然惊醒,一个箭步冲到你面前,将你紧紧抱在我的怀里。突然,房屋坍塌,我和怀中的你都被埋在了废墟下,幸好,没有压到你。
我在狭小的空间里聆听着你可爱的呼吸声,我已经想好了我的结局。宝贝,你会活下去的,因为你“咯咯”的笑声和没有长全的牙齿,会让我用生命撑起你空白的世界。
“哇”你睡醒了,宝贝,我知道你饿了,没关系,妈妈喂你。
“乖,宝贝不哭。”我把自己刚咬破的食指放进你的嘴里,你立刻贪婪地吮吸起来。黑暗的空间里我紧紧地抱着你,你浑然不知身边的危险,还是和往常一样不好好吃饭。
“宝贝,妈妈还有好多话没有和你说呢。”我侧了侧身,让你躺着更舒服些。
“宝贝,原谅妈妈,妈妈不能陪你成长了。”你在我的怀里胡乱挥着你粉嘟嘟的小手,我摸了摸你稚嫩的皮肤继续说道:“对不起宝贝,妈妈也很想看着你一天天地长高,也很想听见你开口叫我妈妈,可是,妈妈等不到了,妈妈会在天国里看着你幸福、快乐”
我感到呼吸越来越困难,可是我还有好多话没说啊。我伸手一摸,看见了手机相册里你可爱的笑脸,我多想看见你笑着叫我一声“妈妈”啊!
我的手指在手机上摸索着,终于打下了一行字:宝贝,如果你能活下去,请记住,妈妈爱你然后,我闭上了双眼,我累了。
宝贝,妈妈想看见你的笑。
以看见为主题的作文400字篇2
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,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。《看见》这本书,人物鲜活,故事真实,感情质朴,细节动人。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,分两次竟可以读完,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,没有戾气。
何为戾气?就是不满、忿忿不平、攻击式的利剑。
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,看柴静的文章,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。客观地来说,读这本书,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,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。
《看见》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,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。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,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。2003年的“非典”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,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。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,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。陈虻是柴静在新闻中的引导者,他的逝去,让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。
书中的这十多个故事,并不是刻意挑选,也不是那些最轰动的.节目,而是每一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“理解”的东西串联起来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响的过程,而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,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。看见他人的人生,其实也就是看见自己。
用柴静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:“做新闻,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,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,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。”
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,“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,才会忘记自己。”“理解的基础是感受。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,心就变软了,软不是脆弱,是韧性。”
400多页的书,也没上几张个人照片,弄几个名人;不写八卦、不扯段子、不摆朋友录;不肯将就成文,篇篇使劲全力,满心满意都在纸上。凭自身的采访经历,事后反思,连缀成篇,看似“小”,实则写的正是那个大大的中国,和中国的人。
以看见为主题的作文400字篇3
在我的生活中有多姿多彩的事情,但生活中也有很多挫折,如果生活中没有挫折几乎是不可能的,因为成功伴随的就是挫折,挫折可以让人失去信心,同时也可以让人增加信心,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。
在我们国内又出现了一次地震,4月14日青海出现了一次7、1级的大地震,不过这挫折并没有难倒青海人,正所谓灾难面前显真情,战士们不怕困难,英勇献身的救援出了许多人。在挫折面前不低头,表现出人们的团结,团结就是力量。晚上你们可以看电视,看到有很多人在捐款,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,正是表现这种精神。
有一位音乐巨人贝多芬,他是一位有音乐天赋的作家,他一身中写了无数音乐作品,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音乐偶像。但他晚年耳朵听不见了,他是一位音乐作家,创造音乐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耳朵了,一位音乐家失去耳朵就等于废人,可是这一挫折并没有难住他,他还是继续写着自己的音乐,就算听不见了,但可以用心去听,只要坚持不懈,就会有美好的明天,哪怕听不见了,还是可以继续奋斗的。
你知道我们祖国有一条河流叫什么名字吗?我想你们应该知道,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。它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,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,我们的祖先就是在黄河上游生存的,我们的祖先不断的适应自然的能力,把黄河发展成为政治文化中心。我们的祖先通过艰辛的努力,才发展成为今天的文明的。
在人的一生中,没有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,成功总是伴随着失败,只有不断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会成功。
失败是成功之母!
以看见为主题的作文400字篇4
昨日晚上和今日白天,天气晴间多云,我用了大约8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。全书405页,速度并不算快。
实话实说,我并不是十分喜欢柴静,因为周围有太多人喜欢她。虽然逻辑有些无理取闹,但这是真实的感觉。朋友中间,我明白有很多人是喜欢她,新闻课堂上教师和同学们也经常讨论她。我觉得柴静拥有这样多的粉丝已经足够了,我不用再跟着搀和了。我应当多关注那些躲在角落里的人,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,从而找到些乐趣来。
可是,我必须承认,我还是尊敬柴静的。不然,我也不会在收看“柴静《看见》新书发布会”视频期间,打开__选择购买这本书。
这本书中,柴静讲述了自我在央视的10年经历。资料主要以社会热点故事为主,比如非典、家暴、地震、两会、药家鑫案、卢安克等等。透过这些故事,我看到了柴静对中国民权、环境、三农、教育等问题的思考。
中国青年报《冰点》主编李大同写过一本《冰点故事》的书,讲述的是冰点背后的故事,故事写的很感人,至今印象深刻。可是与李大同相比,读过无数言情小说的柴静或许更会讲故事。她的故事虽然没有莫言的荒诞和悲壮,可是竟也让人在不经意之处抹眼泪。最重要的是,柴静的书是在以新闻事实说话,感染力并不逊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。
很庆幸,一个青春期看惯了言情小说的柴小静,最终能够成长为一名富有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精神的调查记者。由此观之,柴静是言情小说爱好者们的榜样。
书中谈到山西的煤炭工业的发展,主要揭露了煤炭经济背后山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。当人们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山西煤老板出行如何一掷千金、儿女婚礼何其豪华奢侈时,柴静笔下的故乡山西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压抑感。有官员讥笑柴静,“你怎样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?”柴静回答,“我办的就是。”
“不管你信不信,反正我是信了”,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这句话而饱受争议。柴静在书中也提到了他。王勇平的同事说郝劲松反政府,王勇平却对柴静说:“他(郝劲松)是刺头,可是我们社会需要这样的人”。这句话,有意无意中改变了我对这位前新闻发言人的看法。
书中还讲到了关于抗战老兵历史的故事,其中就涉及崔永元和导演康洪雷对还原抗战历史做出的努力。康洪雷的这段话最动情,说的是他和兰晓龙采访完抗战老兵,回到酒店相对嚎啕的情景,“之后我们在想,哭什么呢?是哭这些老兵壮丽的往事和寂寥的今日,还是哭什么?之后发现,我们哭我们自我的无知,自我的可怜。我们快五十岁的人了,中国抗战这么大块波澜壮阔的史实,我居然丝毫不知,你不可悲吗?”
书中还讲了其他很多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,比如周老虎事件、药家鑫事件、虐猫事件……在虐猫事件中,柴静提到了洛阳籍的摄影师马宏杰,他扒火车、拍耍猴人,真是做到了“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”,赢得不少人的尊敬。在洛阳实习期间,我曾多次听人谈到他。
《看见》是一部讲故事的书。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,我也成了听故事的人。想想也奇怪,这是个人人都喜欢讲故事的时代,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。但愿柴静讲的这些故事,能有更多的人听到吧。
以看见为主题的作文400字篇5
晚上6点,悠长优美的音乐旋律在教学楼响起,放学了,带着疲倦的身躯收拾起书包,背上似乎沉重无比的书包,走在学校的操场上。冬天的夜晚是孤独的……操场上有许多学弟学妹欢声笑语,并肩行走着,楼上的白灯照在操场上十分敞亮。但眼前却没有使我的尽情受到感染,却还是寂寞着,孤寂着。每天是平凡而又像拆开水一样无味的,我所看见的每天无非是同学、学校,走着看着一样的风景,我知道我们都在成长,初三,是要付出努力和艰辛,压力驱使总会有些难以的心情好,“唉声叹气”会有的,看见的事物也总感到压抑,低调无味——树是无生机的,叶是黄的,夜是黑压的……
难得的是,这个周末天气还好,雨过后的天晴,但我还仍在被窝里睡的正香,“起床!今天天气很好,出去锻炼吧,活动活动……”妈妈喊道,我被她的唠叨语文所折服,草率的一番收拾,被拉到了街上。
早上的风却有些调皮,吹来一阵,却让我不禁打了个,“唉……”我叹息道。终于,随着太阳的暖度,和空气新鲜的味道使我精神了点。我揉了揉睡意的眼睛,仰起头来,使劲大口吸着空气,随之眼睛正慢慢地睁开。
眼前的一莫,看见的却是另番景象。仰头看天,喏,天空是暖的,在太阳热度颜色照耀下,那淡蓝色与金黄色的颜色相融,相结合,旁边的树叶在它的衬托下却格外美,白云虽不多,但也足够暖,冬天的阳光是暖的……好的……阳光透过树叶,照在正在树下的我,我伸了伸手,想似要触碰那阳光,那蓝天,更想要找回那颗尘封已久,坦然乐观的心灵……
自那次偶然的看见,我想我收获的不禁是风景,也是它所带来的宁静,和释然……
用眼睛真实看到的风景、景色或好看或不是那么喜欢,但我想,当拥有一颗坦然释然的心灵,再去看,看见什么,都会有一个好的心态和感受。我们看见的也许它不能改变,但有心的看见却是可以变的……
以看见为主题的作文400字篇6
窗外,阴沉沉的,乌云密布,仿佛随时都会下倾盆大雨。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,我却听得昏天暗地,心里不停祈祷着不要下雨
天公不作美,豆大的雨噼里啪啦的砸下来,砸得小树惊慌无措地摇荡,砸得鸟儿四处惊飞,转眼间,豆大的雨珠已化为倾盆大雨,从天上倾泻而下,向窗外望去,马路上的人已寥寥无几,都在冒雨前行。唉,我不禁叹了口气,早知道听妈妈的话就随时带把伞了,这下惨了
“叮铃铃,叮铃铃”下课铃打断了我的思绪,我迅速收拾好书包,拖着沉重的步伐,背着沉重的书包向校门口走去,我看着雨愣了半晌,突然,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雨中,走近一看,果真是妈妈,不禁奇怪:咦?怎么回事?妈妈将我往怀中搂,轻声埋怨道:“让你带伞,怎么又不带,就知道你没记性,所以下班就直接过来接你啦。我调皮地笑笑。
路上,妈妈总是有意无意地将伞偏向我这边,不住地把我往怀中搂搂,我心里泛起一丝涟漪,眼眶不禁一热,泪水在眼圈里打转,想起了早上的事情:我起来晚了,大声地责备妈妈“不是让你早点叫我吗?这都几点了,迟到了怎么办?”妈妈像个做错事地孩子低着头说“对不起,妈妈看你睡得那么香,不忍心叫醒你,想让你多睡一会。”我依然得理不饶人的道“再睡一会,到学校不被老师臭骂一顿才怪,都怪你,烦死了。”妈妈的脸涨得通红,“是妈妈错了,快,把面包拿上,在路上吃。记住带伞,今天有雨。”我没好气地把面包扔在桌子上,重重地摔门而去想到这里,心里不禁愧疚起来,妈妈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:“早上老师骂没批评你吧,对不起”我摇摇头,强忍住眼中的泪水。
终于到家了,妈妈将我拉回房间,用毛巾擦拭我脸上的雨水。可我的身上没湿啊!眼睛瞥了一下,妈妈的一半衣服已经湿透,单薄的身躯显得那样弱小,双手已是通红,触到我的脸,我不禁打了个寒颤,这还是妈妈的手吗?居然那样粗糙,那样冰冷,丝毫没有儿时的温暖、柔滑,妈妈的腿也似乎在瑟瑟发抖,妈妈的发丝也贴在脑门儿上,脸上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,头上的几缕银丝显得那样刺眼,如同千万细针扎在我的心上,泪水失控的流了出来,妈妈察觉到了,紧张地问:“怎么了,哪不舒服?”我摇摇头,抱着妈妈说:“对不起”妈妈却推开了我说:“傻孩子,妈妈身上湿湿的。”看着妈妈身上的雨水,我看见了妈妈对我的爱呀!
外面的雨不知何时听了,天边挂着一道彩虹。
以看见为主题的作文400字篇7
空气中的温暖不会很遥远,冬天也仿佛不再留恋,那个被风吹过的夏天。
——题记
一个蝉鸣稀薄的夏日,窗外阳光正好,从指缝间看去依旧灿烂如昔。远处街道上空飘来的细尘气息,记录着这个小镇特有的味道。
我随手关掉音响,刚才还飘荡在房内的歌声顿时消散。正准备出门,却遇上行色匆匆的父亲。让我诧异的是,他并没有系鞋带,显然是忘了。
母亲迎面走来,拦住了他。
俯身、弯腰,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,纤细却不白皙的手在鞋带间飞快地穿梭。母亲唇角微抿,一缕长发调皮地从耳际落下。她眼神专注,仿佛在编制心爱的丝织品。蓦地,一阵微风吹来,空气中回旋着淡淡的香樟树的味道。我的心底也蓦然一动,仿佛有什么要破土而出。
平日里一向威严的父亲在此时微低着头,像一个犯错的'孩子;午后的阳光扫过他的脸庞,在脸侧投映出一个光影明灭的圆圈。他的目光深邃,穿过空气中氤氲着的阳光和浮尘,温柔地凝望着母亲。四目相对的一刻,没有任何的文字和语言,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。
我倚在门边,噙着泪水,笑望着眼前的一幕,一首熟悉的歌从心底唱起: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,平平淡淡才是真。
父亲抬手,将母亲耳旁的一缕发丝归到耳后,那么随意自然,却又不乏温情浪漫。霎时,一缕红晕泛上母亲的脸庞,宛如初恋中的少女。
此时,夕阳如酡红微醉的芳颜,点点晕染,随之散开,两人并肩离去,逐渐消失在夕阳深处。
我仍伫立在原处,一支歌从心底泛起,越唱越响。在我心目中,一直以为父亲是个内敛的男人,不善表达。可刚才他的一举一动都显出对母亲炽热的爱意。是啊,爱不一定要说出来,不一定要轰轰烈烈,心底的爱最感人,平淡的生活更能给人安全感,来自心底的情感才最美。
那一刻,这支歌从心底泛起,向远处飘去。
如果没有这次看见,我对父亲与母亲,也少了一份了解。
以看见为主题的作文400字篇8
所谓最难忘的,就是从来不曾想起,却永远也不会忘记。
——题记
岁月是一道闸门,把时光流水强硬地阻隔在流向远方的那条路上。每每看见溅起的水珠流露出的几丝不舍,在阳光下折射着耀眼的光时,仿佛会有几道光束,穿透心灵,直击我内心深处。
柳树参差不齐的枝条划过水面,带来一圈圈迂回的水波,枝尖逗弄着水中小鱼敏感的身躯,荡漾着点点水纹。柳树长长的绿叶,把她的身影隐藏起来,只露出那双乌亮乌亮的大眼睛,晶莹透澈得宛如两潭秋水。她长长的睫毛柔软地覆盖在眼睑上,却怎么也遮不住眼底的笑意。她走出来,把小小的我抱在怀中,我看见她如寒星、如宝玉般的眼睛温柔地凝视着我。这一刻,我看见,看见她眼窝深处的爱。
小小的木梳轻轻柔柔地划过她一头乌发,她用手轻抚,仔细地梳理着。乌发如丝,轻抚过我小小的鼻尖,痒痒的,但又像她的手摸我的鼻子,软软的。她把头发垂下,任我玩弄。这时,我看见那一头青丝,多了几丝淡白,填充着这一秀发。我用手轻轻扯下,她却只是回过头,笑挂满了她的脸庞。这一刻,我看见,看见她缠绕在发丝的爱。
大手拉着小手,穿过一条条臃肿的街道,穿过车水马龙,也不曾放下。大手的纹路好像都印刻在小手上,温暖着小手的每一道纹路。那双手,柔柔的,软软的,像一条丝绸,划过我敏感的手背,又像流水,淌过我的手心。我举起她的手,细细端详。但我看见,细小的茧悄悄地爬上她的手指。我轻轻抚摸,她只是握紧了我的手指。这一刻,我看见,看见手指间生长出的爱。
她的眼,她的发,她的手,我不曾想起,却从来没有忘记。
我看见你的爱,直击我的心,缭绕着我的心,生长在我的心间。看见你的爱,我热泪盈眶。妈妈,我会让你看见我——温暖的爱,正如我看见你一样。
以看见为主题的作文400字篇9
人,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,被无知和偏见遮蔽,被概念化,被模式化,这些思维,就埋在无意识之下。无意识是如此之深,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,对自我也熟视无睹——柴静《看见》。
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,读完了柴静的《看见》,心里的滋味很复杂。我曾以为这可是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,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,在阅读这本书时,每一次停顿,我都在思考着自身。
最初明白这本书,是在手机应用one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《山西山西》。纯美的的开头,让我以为这只是一篇追忆童年的散文。却原先那只可是是引子,引出的是一件让人愤慨痛心的大事——环境污染。而柴静在触目惊心的数据和现状描述中穿插的童年往事,为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,从而拉近了读者与环境污染这件事的距离。环境污染,并不只是书面上的文字,口头上的口号,而是生生吞噬了我们的童年和美梦的近在咫尺的野兽。之后看到柴静的博客《新书的交待》,其中的一段视频深深吸引了我。我想,这段视频吸引我的地方,和《山西山西》吸引我的地方一样,就是一个记者,在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追寻着一个新闻一个事件的时候,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点情感。
看完书,再回过头来看那段视频,我才真正懂得视频中的一些话语。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、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,可是她在写这些片段的时候,并不是简单地重复,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和辉煌,恰相反,她一向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。换言之,她在写的,是自我这十年中走过的路,她自身的成长。这不是柴静对自我生活工作的记录,而更像是一本凝聚着感悟和思考的“心得”。
在阅读中的我,在《看见》这本书中一向在寻找着自我的影子。并不是我的经历与柴静有何相似之处,可是我想,每一个个体,在成长的道路中,不管经历过什么或者没有经历过什么,总有相似的心路可循。初入职场的青涩和倨傲,迷失了自我的慌乱和惶惑甚至想要放弃自我的“出溜”,压力下的或软弱或尖锐,这些感受我们都曾有过。所不一样的是,有些人,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,把自我包裹地越来越深,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勉强适应社会标准的模糊的影子,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。而柴静,一次次地放下包袱,越来越走进自我的内心,从而也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。
看完这本书,我的心里一向在重复着两个字——独立。独立地思考,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。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,听从自我内心的声音。而更难的,是摆脱“自我”的影响。像“金刚经”里所说的,“念起即觉,觉即不随”。察觉自我的每一个念头,看住他而不是跟随他。在“自我”的影响下,依然坚持独立的思考,这才是真正的自由。
我不能被概念化,被模式化,不能让自我毁灭在自我的意识,多谢柴静的《看见》,让我自我看见。
以看见为主题的作文400字篇10
深蓝色的封装,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围坐在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子身旁,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惬意祥和的笑容,中间大大的“看见”两个字,署名柴静。这本讲述她本人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,从2001年进入央视到陈虻之死,十年看见,记录了她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中不断犯错、不断推翻、不断疑问、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,也记录了一位尖锐、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,温和圆润,破茧成蝶的过程。
在读《看见》这本书之前,我对有关她的新闻接触甚少,只明白是一位央视的记者、主持人。2013年这本书出版后,着实火了一阵,适逢我大学毕业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工作,正闹着书荒,打算再添置一些新书,爱看书的好友们热情荐书,五个人里有四个人推荐了,很自然的,一周后这本书就躺在了我的手心。当时看完这本书,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触动,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纪实类节目《新闻调查》和访谈类节目《看见》。她采访的多是边缘性、尖锐的、争议很大的人物和事件,她的语言平静理性但不失锐气,往往能一语中的,直入人心。
于我而言,《看见》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以前震撼我们的事,有一些事当时我经过电视、网络等方式明白事件大致的轮廓,有个模糊的了解,更多的也只是跟随着当时主流媒体的看法。时隔多日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,让我有了新的认知,修正了一些对当事人的偏见,对事件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看法。《看见》一共405页,厚厚的一叠纸张中叙述了十多件柴静亲身经历过的事件,整本书资料人物鲜活,故事真实,一字一句没有夸大和说教,只是很平静的不带偏见的表述着新闻事件,就像一把尖锐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脏,带我们见到最深入最本质的一面,那些掩埋的真相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心高高抛起,揪成一团纸,拧巴巴的抚不平整,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,让人不禁陷入深思。
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网上信息获取更加便捷,许多新闻事件经过各大主流媒体、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大肆传播和发酵,变的众人皆知,成为热搜榜首。可是许多的公众号作者写文章时总是带着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,以梦想横扫一切,以道德审视一切,不追求事件的本质和始末,传递出的观念、思想都是片面的,不经推敲的,这样很容易给不明真相的群众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。正如柴静所说,“人有时被忽略,被概念,被格式化,这些思维是在无意识之下。”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人生,我们并不完全了解,不该随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妄加评判。就算是最权威的媒体也会有偏颇失实之处,盲目跟风并随意评论是对当事人最大的不负责和伤害。《看见》让我学会理解并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,不以自我的喜好为标准,对他人的处事态度随意做出评判。
新闻里到底是应当关注人还是关注事件本身,这并不是一个悖论题,两者本就融合为一体,我们要了解事件的真相,也更要去了解人。“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”里非典期间随时面临着生命风险的第一线从医人员;“双城的创伤”里连续服毒自杀的孩子们;“沉默在尖叫”里长期遭受家暴后杀夫入狱的女人们;“无能的力量”里默默无闻地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卢安克...勇于质疑、尽力挖掘真相,带着理解与尊重的将之呈此刻我们面前,正是柴静在她的采访中所散发的独特魅力。在这个信息爆炸又繁杂的时代,她的新闻既坚持着新闻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,也不会带有任何八卦心理,纯粹是出于一个“人”内心的呼唤,不带任何偏见的报道,没添加任何的个人主义色彩进去,却又偏偏充满了人味。
最终,借用柴静在文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:“我就生活在那里,没有完美新世界,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,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,也不需要经过和谁的比较才能确定自我。要做的就是此时,就在此地,就是此身。”